科创潮涌金沙畔 才绽芳华花果城 ——攀枝花科技工作和人才工作综述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攀枝花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省委关于科技强省、人才强省的各项战略部署,锚定加快建设高水平攀西科创中心、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目标,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科技优市和人才兴市战略,以科技赋能产业迭代,以人才汇聚发展动能,走出一条“以产聚才、以才促创、以创兴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人才引领:加速创新的动力之源
人才是创新的主体,是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攀枝花始终将人才资源开发放在优先位置,坚持围绕产业与创新精准集聚培育人才。
——精准引,从“点状支撑”到“系统集成”。出台人才兴市实施意见、人才兴市二十条及配套实施细则,健全完善“1+1+N”的人才兴市政策体系,建立起人才引育用留政策贯通机制。
聚焦钒钛钢铁新材料、清洁能源等9大产业生态圈21条重点产业链,深入分析产才匹配现状与发展趋势,精准绘制产业、项目、人才“三张图谱”,配套编制重点产业项目、重大科技攻关人才智力需求目录,形成招才引智工作导图。
深化拓展“三招三引”工作,紧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需求,实施院士专家等顶尖人才招引专项、“三个一批”专项行动、“名校硕博攀枝花行”等招才引智活动,市委书记、市长带队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招贤纳士。靶向引进谢建新、吴爱祥、姜涛3名院士,实现钒钛领域院士招引“零的突破”;全市人才总量26.9万余人,占人口总数的22.17%,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等高层次人才1.49万余人,量质兼备、结构优化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创新积蓄起强势动能,为全市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活力。
——自主育,从“重点培养”到“整体赋能”。坚持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紧扣人才类别和成长所需,分层分类制定培养培育方案。深化产教融合,建立校院地企联合培养、“导师+项目”培养等模式,推动攀钢、龙佰等“链主”企业与攀枝花学院、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院校共建钒钛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等特色产业学院,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为重点产业所需人才开展订单式培育。
建强四川攀枝花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统筹推进各类人力资源服务站点建设,选派专业技术人才深度参与重大产业项目和科技攻关,构建“园区—高校—企业”人才交流机制,推动“人才共享、技术共研、成果共创”。优化整合人才培训培养项目,实施“企业家、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教育卫生人才、优秀青年人才”五大培训提能工程,构建“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1+8+2”的优秀人才选拔培养计划,培养培训各类人才1.4万余人,推动40余名本土优秀人才入选“天府峨眉计划”“天府青城计划”等省级重大人才计划,顶尖技能人才闪耀国际舞台,大国工匠梁恩荣深耕企业一线,世界技能大赛冠军曾正超展现“中国精度”。
——重点用,从“微光初现”到“繁花似锦”。建立特殊产业人才“一事一议”评价办法,实行高层次人才与急需紧缺专业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相互贯通“立交桥”制度,加大技术创新、专利发明、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实际贡献等在产业人才评价中的权重。
制发加强人才引领推动“9圈21链”高质量发展系列实施方案,建立以实效和业绩为导向的市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激励评价体系,对“9圈21链”延链补链强链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人才团队领衔实施的科技项目实现重大突破,全市科技创新综合水平在全省21个市州中排名第8位,推动190余名人才荣获国家级、省级荣誉奖项,2024年全市人才队伍获省级科技进步奖数量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列全省第二。
——用心留,从“暖心服务”到“全面提档”。设立人才综合服务专窗,整合组织、教体、科技、公安、卫健等部门人才公共服务事项,实现人才服务事项“一窗受理、一次办结”。
每年开展新春集中走访慰问专家人才活动,组织专家人才赴外研修疗养,持续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市县两级建立“1+6”人才之家矩阵,常态化举办人才联谊交友、座谈交流等活动。市县两级配套建成可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2900余套,累计发放人才安家补助3000余万元,为1000余名高层次人才提供健康体检、父母养老、子女就学等暖心服务,攀枝花连续4年入选中国人才吸引力百强城市。
创新驱动:科技赋能的产业之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攀枝花而言,创新既是与生俱来的城市基因,更是攀枝花未来实现城市能级跃升、产业格局重塑的不竭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力推动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筑平台,从“点上突破”到“能级跃升”。探索“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开放合作”模式,开展招院引所突破行动,推动攀钢集团、四川钒钛等重点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联合中国科学院、四川大学等高校院所,在攀布局建设高能级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和分支机构。
健全完善实验室、创新中心等创建推进机制,积极争创省重点实验室、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建成国省级创新平台57个,汇聚科技型中小企业211家、高新技术企业90家,呈现出“要素齐聚、活力迸发”的创新局面。天府金江实验室的启动建设,标志着攀枝花在科创平台体系化建设和能级跃升上迈出关键一步,将中国科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等顶尖机构的智力资源“引进来”,为驱动钒钛战略资源开发实现创新突破提供了“最强大脑”。
——破瓶颈,从“起步跟跑”到“并跑领跑”。推动集聚高端人才把脉创新发展,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开展新一轮钒钛资源深度开发利用顶层设计,实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科技创新突破攻坚行动,构建起“目标牵引—技术攻关—平台支撑—人才攻坚”的清晰攻关路径。
组织开展战略资源开发系列“院士行”活动7次,依托干勇院士顶尖团队开展《攀西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战略研究》,聚焦“9圈21链”等重点产业,组织实施五大科技专项,围绕钒钛磁铁矿高效采选、钛金属材料开发应用等重点方向,组织实施6批次86项科技攻关项目,攻克航空航天用高品质超软海绵钛规模化制备成套技术、有机物除钒制备四氯化钛碳杂质等20余项“卡脖子”技术,助力我国在航空航天关键金属材料的自主可控与攀西钒钛战略资源的高质化利用,部分技术实现从“跟跑”向“领跑”的跨越。
——促转化,从“实验成果”到“产业价值”。构建“政府搭桥推荐+院所技术主导+企业验证承接与产业化”的成果转化机制,以及“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中试熟化与产业化推进机制。常态化开展“找矿挖宝、校企双进”活动,靶向筛选高校院所成果,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并推动落地转化。
以“成熟一个、布局一个”为导向,打造中试研发平台矩阵,建成钒钛新材料、钛钢联合等7家中试研发平台。加快建设“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攀枝花分中心分岛,推动中试研发、中试供需、成果转化“一屏对接”“一键配置”。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攀西分中心实现与西南中心数据互联,入库技术需求与科技成果240余项。近五年,全市累计完成科技成果登记20项,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366项,技术交易成交额达48亿元,一批批科技成果正加速从“技术样品”走向“产业产品”,推动航空级海绵钛、熔盐氯化法钛白等重点项目竣工投产,为钒钛产业集群迈向千亿级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融合赋能:产才共兴的生态之基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是人才的舞台。攀枝花坚持以人才引领创新、以创新赋能产业,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人才集聚与科技突破同频共振、产业升级与城市发展协同并进的生动局面。
——机制融通,从“单兵作战”到“协同作战”。打破体制壁垒、政策藩篱,发挥市委科技委员会、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推动人才政策与科技计划、产业规划同步谋划、同步实施。健全完善“人才引育+科技攻关+产业落地”全链条协同推进机制,统筹协调重大平台共建、重大项目共担、重大成果共享,实现人才引进与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与产业落地的无缝对接。推行“人才团队+科技项目+中试平台+产业园区”全链条服务模式,推动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要素高效配置,形成“引进一个团队、突破一项技术、培育一个企业、壮大一个产业”的倍增效应。
——载体融合,从“物理叠加”到“化学聚变”。推动天府金江实验室、钒钛新材料中试平台等创新载体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人才之家等服务阵地功能互嵌、资源共享,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空间。建设“攀西科创人才港”,集成项目路演、技术经纪、金融赋能、生活服务等功能,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生活”全周期服务。支持“链主”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人才飞地”“研发飞地”,推动人才在高校、企业、平台间双向流动、协同创新,实现“不在攀枝花、服务攀枝花”实现创新要素跨域整合、智力资源异地赋能,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注入强劲动力。
——生态融汇,从“单一服务”到“体系赋能”。持续优化人才发展软环境,构建“政策牵引+平台支撑+金融赋能+服务保障”四位一体的创新生态。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机制,打造“政府+银行+担保+人才”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模式,设立2亿元规模的人才创新创业股权投资基金,发放“人才贷”5000余万元,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超2亿元,助力20余项专利和衍生债权变现,融资撬动社会资本投向人才创新创业项目。举办“攀西科创大赛”“揭榜挂帅”等活动,通过以赛引才、以榜聚智,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打造攀枝花“科创通+科创岛”线上线下服务平台,推动技术需求与科技成果精准匹配、高效转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让各类人才在攀枝花安心创业、舒心生活、专心创新。
从政策赋能到平台筑巢,从人才集聚到成果转化,当下的攀枝花,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深耕人才沃土,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激活创新动能,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产才融合、科教协同、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展望未来,攀枝花必将在科技与人才的强力支撑下,构建起集“资源、人才、项目、平台、环境、企业”为一体、各要素协同联动的产业生态群,在攀西裂谷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创新创造之光。(市委组织部 市科技局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