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十四五”全力织密“公铁水空”立体交通网
“十四五”期间,达州锚定“公铁水空”立体交通目标,以多式联运体系建设为突破口,打通线路堵点、激活数字动能、优化服务链条,不仅让物流成本“降下来”,更让区域协同“快起来”,为川渝一体化发展架起高效便捷的黄金通道。
专线贯通:
联运枢纽释放货运红利
在达州东部经开区方大达钢物流储运中心火运站,一列满载铁矿石的列车缓缓驶入,装卸机械随即高效运转,将原料精准转运。这条无缝衔接达万铁路的专用铁路,正是达州“铁公水”联运体系的核心枢纽,为大宗货物运输搭建起低成本通道。
据方大达钢物流储运中心火运站站长刘海涛介绍,达钢专用铁路无缝对接万州深水港,是构建“铁公水”多式联运的关键一环。运营以来,铁矿石回厂运输里程缩短约42公里,年装卸总量预计提升至800万吨,与老厂区相比增长95%,预计每年降低铁路运费近1000万元。
大宗货物享受到的联运红利,同样惠及化工等精密运输领域。在四川路海国际联运有限公司集装箱场站,一批发往万州新田港的瓮福化工磷酸二铵正通过铁路专线直运港区。得益于铁路与港口的无缝衔接模式,以往需要“铁路+公路”中转的运输流程被大幅简化,成本和时效实现双重优化。
“相比之前货物到达万州站,再通过汽车转运到集装箱码头下水,万州新田港因铁路直接进港,集装箱直接下水,物流成本较万州站同比降低约10%,同时转运环节的减少,大大提高了货物运转的效率,运输时间较万州站节省1到2天。”四川路海国际联运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杨露说。
数字赋能:
信息平台破解行业痛点
如果说专线贯通是多式联运的“筋骨”,那么数字化赋能就是驱动多式联运发展的“大脑”。2024年12月上线的达州国家物流枢纽信息平台,正以技术力量破解物流行业“信息孤岛”难题。目前,已有118家企业、园区入驻平台,通过数据共享实现运力精准匹配,让运输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达州国家物流枢纽信息平台信息技术工程师刘苛告诉记者,通过多式联运,入驻平台企业的物流时间大幅缩短30%以上,物流企业营收同比增长15%以上,物流成本降低20%以上。后续,信息平台将发挥本地物流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作用,进一步深化与川渝乃至西部地区物流平台的互联,助力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跨区域物流网络,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物流保障。
如今,该平台已成功对接四川省多式联运数智平台等省级载体,创新推出的“产—运—园”一键协同模式成效显著,仅电子信息产品专线运输就已完成4871单,运输总量达6020吨,数字化对物流效率的提升作用愈发凸显。
未来发力:
锚定枢纽建设激活发展动能
“十四五”以来,达州交通枢纽建设按下“加速键”,累计开通4条多式联运骨干线路,东出铁水联运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达州班列等相继开行,累计运输货物超400万吨。通过联运模式,货物运输时效提升约20%,物流成本整体降低约20%,累计为企业节约物流费用超5000万元。
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达州将聚焦枢纽设施完善、数字赋能深化、通道网络拓展三大方向持续发力,全力推动物流降本增效,为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节点城市筑牢核心支撑,持续激活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唐明学 张骐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