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全力稳耕“秋冬茬” 筑牢小春“压舱石”
清晨,薄雾还未散尽,宣汉县普光镇油菜集中育苗基地已是一片忙碌。数十位农民在田间穿梭,嫩绿的油菜苗整齐排列,等待着移栽大田。“多亏了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展‘五统一’(统一育苗地点、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苗床管理、统一病虫防治)集中育苗,不然今年这雨水多的天气,我们自己育苗肯定不行。”种植大户刘德一边操作农机一边感慨道:“油菜集中育苗,生长健壮、移栽成活率高,心里踏实多了。”
面对9月以来连续阴雨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宣汉县以“物资保障、服务保障、技术保障”三大举措,破解“成本高、无人种、种不好”三大难题,全力筑牢2025年粮食安全防线,力争2026年粮油生产“开门红”。
物资保障降成本
农民种粮有底气
“种子、肥料都是县里统一发的,一亩地能省近40块钱!”胡家镇思乐村村民张家华站在刚播完的油菜田边,脸上洋溢着笑容。
为有效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宣汉县统筹产油大县奖励、轮作休耕等项目资金2000万元,采购油菜种子65吨、小麦种子30吨、肥料1500吨,并及时分发到种植户手中。这一举措,不仅减轻了农民负担,更激发了种植积极性。
“过去农民种粮‘看天吃饭’,现在更要‘靠政策吃饭’。”宣汉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马明明介绍,除了物资直接到户,县里还全面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种植大户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通过村村通广播、微信群等渠道广泛宣传,营造“想种粮、多种粮、种好粮”的良好氛围。
在强化物资保障的同时,宣汉县还着力构建“一主多元”农机推广体系:以县农机化推广站为主导,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承上启下,村级农机服务员一线落实,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确保政策、技术与服务真正“一竿子插到底”,落到田间地头。
服务保障补短板
机械化种田成主流
“今年我们合作社代耕代种面积突破2万亩,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在宣汉县君塘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桂刚指着眼前一排排崭新的农机介绍,“从育秧、插秧到收割、烘干,全程机械化让生产效率比过去提升了十倍以上。”
面对农村劳动力短缺、“谁来种田”的现实难题,宣汉县统筹安排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1000万元,积极引导农机、植保等专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代防、代收等社会化服务,全年累计服务面积达20余万亩次。
同时,县里积极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集中育苗,油菜集中育苗面积超过2万亩,可满足20万亩大田移栽需要,有效缓解了农户“育苗难、移栽迟”的问题。
在马渡关镇新生社区,宣汉县农业机械化推广站站长程维森正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手把手”教学,农机手们针对机耕、机种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技术人员进行交流,真正使铁牛发挥最大效率。
“村里专门组建了农机服务队,帮助劳动力不足的农户耕种。”马渡关镇新生村党支部书记张廷宇说,“过去不少田块被闲置,如今全村没有一块田撂荒,机械化真正让种田变轻松、种地有奔头。”
技术保障提质量
科学种田促增收
“厢宽2米,沟深30厘米,做到中间高、两边低,才能排水顺畅、田间不积水,为播栽打好基础。”在宣汉县君塘镇大渔池村的农田里,县农技推广站站长刘海瑞带着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为农户细致讲解开沟作厢、施肥播栽等技术要领。
面对今年雨日多、湿度大的不利气候,宣汉县组建了油菜、小麦、马铃薯三个专家技术团队,深入田间开展巡回指导。团队深入田间开展“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良融合技术培训,现场示范“打围沟、开断沟、理厢沟、起垄栽培、抗湿直播”等关键抗湿播栽技术,有效化解田间积水对小春播栽质量和烂根死苗的不利影响。
此外,宣汉县在全县布局建设了10个百亩攻关点、7个千亩示范片和2个万亩示范带,各乡镇、村也分别建立示范片点,以“大示范+小农户”模式带动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技术普及。
为推进农业智能化、信息化建设,宣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化推广站携手四川省农机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及北京金色大田科技有限公司,构建起社会化服务网络平台。通过将育秧、耕整、种植、植保、收获等环节的农机装备接入北斗终端,积极示范推广信息化播种机、无人拖拉机、无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和无人收获机等智能农机装备,推动“无人化”种植渐成现实。
今年,宣汉县粮油生产精准落实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峰城玉米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高达1201.1公斤,居全市前列。刘海瑞说:“科技赋能对提升粮油单产的效果十分显著,下一步将持续强化技术指导、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专家产量、示范产量切实转化为大田实际产量。”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小春生产是关键一仗。”宣汉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冲表示,下一步将依托县乡村三级农技服务体系,加大绿色高质高效增产技术推广力度,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全力推动小春生产提质增效,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宣汉力量。(孙伟 张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