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十四五”蔬菜产业实现种植规模与产值稳步增长
“十四五”期间,达州立足生态优势,按照“强基地、提产能、保供给”原则,不断优化蔬菜产业区域布局,既保障城市“菜篮子”充盈,又带动农户“钱袋子”富足,实现蔬菜产业种植规模与产值稳步增长。
错峰种植提效益
园区带动促增收
当前,正值蔬菜嫁接、播种关键时期,达川区大堰镇品质蔬菜现代农业园区一片繁忙。作为达州主城“菜篮子”重要保供基地,园区规划总面积3500余亩,核心基地1000余亩,聚焦春提早、秋延后的茄果类、瓜类蔬菜,年总产量达1万余吨,精准填补市场空档。
据达川区通健家庭农场业主罗通健介绍,该园区主打高品质错峰上市,通过引进优质品种和绿色种植技术,蔬菜附加值比普通品种提高30%以上。目前,园区带动了周边四个村的农户参与种植,常年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带动群众年户均增收1.5万元,真正实现了一棵蔬菜富一方百姓。
规模化发展让产业根基更牢,该园区连片打造的露天品质蔬菜和现代设施蔬菜,可实现蔬菜年产量近2万吨,产值近450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从事蔬菜规模化种植,让“家门口就业、田间里挣钱”成为常态。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达川区蔬菜产业稳扎稳打、成效亮眼,种植面积稳定在30余万亩,总产量达86万吨,产值突破26亿元;培育5亩以上规模经营主体212家,建成集约化育苗场5家,年育苗超5000万株,创成市、区级现代农业园区各1个。
高山生态做文章
直播外销拓市场
寒冬时节,万源市石塘镇高山蔬菜种植基地里,新鲜的菜苔、白菜等蔬菜迎来采收旺季,田间地头的“直播间”里,主播正对着镜头向全国网友推介高山蔬菜,现场打包、冷链发货的场景热火朝天。
“我们这个菜苔是用鸡粪、牛粪等有机肥种植的,用冰袋、泡沫保鲜方式发货,这样能确保菜苔的新鲜度。”基地负责人罗月林说。
作为万源城区“菜篮子”的重要保供基地,万源市石塘镇高山蔬菜种植基地10余种蔬菜已集中上市,日均采收8000多斤。基地采用科学套种与无公害种植技术,通过商超、直营、直播等渠道实现“菜园子”到“菜篮子”无缝衔接。
万源依托高山生态优势,走出了独具特色的“保供+外销”之路。“我们始终以高品质、稳供应为目标,一方面引进优质品种,另一方面严格落实无公害栽培、有机肥种植,通过绿色种植技术标准化育苗,统一种植,统一管理。蔬菜从采收、打包到发货不到3个小时,确保蔬菜的新鲜度。”万源市万味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何名华说。
蔬菜种植成规模
订单农业稳销路
眼下,渠县1万余亩莲白进入采收黄金期。贵福镇翰林村的田间里,村民们忙着采摘、分拣、装车,一颗颗饱满的莲白被运往开江、宣汉、成都、重庆等地。
“种了400多亩莲白,价格每斤8角到1元,销路根本不愁。”翰林村蔬菜种植业主周平笑着说。
渠县将莲白作为特色蔬菜重点培育,通过“村集体牵头、群众参与、客商收购”的模式,结合土地流转、订单种植等方式,推动莲白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目前,渠县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仅莲白种植面积就达1万余亩,产量超4000万斤。
多元发展聚合力
产业格局更完善
从平原到高山,从常规种植到特色培育,达州各地蔬菜产业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十四五”以来,达州以“菜篮子”保供为核心,兼顾市内鲜销与加工外销,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蔬菜产业发展格局。
数据显示,全市现有30亩以上蔬菜基地141个,规模化蔬菜基地4.8万余亩;年生产商品蔬菜约65万吨,自给率达60%;蔬菜“三品一标”总量达95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四川省优质品牌农产品2个。如今,达州“菜篮子”正以多元发展之势,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宽。(陈纬 郑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