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微改革激活职业教育新动能
今年,我市大力实施“企校共建新能源维修实训基地”微改革,打通市属职校与市属国企人才、技术资源共享瓶颈,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为智能制造产业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
在达州市公交公司学术大厅,企校共建的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实训班(第二期)如期开课。国内知名汽车企业技术专家聚焦新能源汽车“电池、电驱、电控”核心技术授课,来自达州技师学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的学生们专注听讲、细致记录。
“课堂学理论,车间练真功”是实训班的鲜明特色,学生们在专家指导下走进“新能源汽车三电维修工作室”和公交维修车间,实地参观核心部件、了解功能原理,亲手操作实践设备,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理论认知。“今天不仅搞清了新能源汽车的类型特点,维修厂老师还手把手教会了‘三电’维修技能,收获特别大。”达州技师学院学生张记的感言道出了学员们的共同心声。
“我们树立‘车间就是教室’的理念,共享市属国企资源,突破新能源维修关键技术实训瓶颈,推动学生从‘学知识’向‘练技能’转变。”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姚远介绍,通过此次实训,两校学生共享优质资源,同步提升岗位适配能力。
达州市公交公司则充分发挥新能源客车保有量大、合作车企多、维修经验丰富的优势,搭建“师傅带徒弟”式实训场景,保障学生“上工位、学得好、干得来”。
据悉,该实训基地于今年5月正式启动,每期实训为期5天,采用“理论授课+实践操作+师傅带徒”模式,帮助学生深化“三电”系统认知,熟练掌握故障诊断与维修技能。截至目前,已有187人次智能制造专业学生完成实训,为实训基地常态化运营积累了宝贵经验。这场由改革牵引、政府搭台、企校携手的探索,既盘活了国企技术资源,又破解了职校实训难题,实现了人才培养、企业发展、产业升级的三方共赢。
“职校不缺人才,国企不缺技术,缺的是政府搭建的合作舞台。”达州市委副秘书长、改革办常务副主任陈中立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改革,把实训基地打造成理论转化的“试验场”、技能提升的“加速器”、制度创新的“试金石”。(田蓉 郑嘉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