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市“十四五”蝶变之路:推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隆昌土陶文化艺术馆(资料图)

中铁隆昌铁路器材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线(资料图)

隆昌市联合重庆市荣昌区开展党员活动(资料图)
“十四五”期间,隆昌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达5.9%,预计今年GDP能突破400亿元。隆昌市先后获评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创新型县(市)、全国文明城市、天府旅游名县,书写了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隆昌答卷”,构建起经济稳健增长、城乡面貌持续改善、生态民生不断优化的发展格局。
工业智变:传统产业“发新枝” “智改数转”赋能发展
数据显示,隆昌市工业化率达29.2%,较“十三五”末提高4.6个百分点;“3+1”现代制造业体系实现产值178.2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71.9%。
中铁隆昌铁路器材有限公司率先在国内建成高速铁路弹条扣件自动化生产线,成为国内高铁扣件六大集成供应商之一,产品远销30余个国家和地区。
在玻陶产业发展方面,隆昌市积极推行节能降耗措施,还创下“三个第一”的佳绩:玻陶产业规模在西部地区首屈一指,玻璃酒瓶占据全国13%的市场份额;陶缸产量在全国居首位,每四个酒坛中就有一个烙着“隆昌造”的印记;高端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县(市)中领先,为茅台、五粮液等名酒企业供货,玻瓶市场占有率高达45%,陶缸市场占有率达到80%。隆昌市特色玻陶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四川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这是隆昌市工业“智改数转”取得成效的缩影。截至目前,全市成功培育规模工业企业176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0户,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2户;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项,获评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
城乡蝶变:城市更新展新颜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作为省级城市更新重点城市,截至目前,隆昌全市完成老旧小区改造64个,正在实施29个,惠及居民1.41万户;有序开展“城市体检”,产权调换筒子楼2栋55户;新建38个路外公共停车场,增加1593个车位;完成农贸市场升级改造5个;改造城区雨污管网35公里;建成隆桥驿森林公园、云峰关森林公园、恒星湖公园,新增绿地450亩。
隆昌市深入推进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分批次推进全域改造。截至目前,全市改造户属设施5.42万户、20户以上聚居点477个,实施基础设施项目215个;采用“拆旧留权”模式,建成“微田园”近7500个;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全覆盖,获评省级乡村水务示范县(试点县);新(改)建乡村道路242公里,综合路网达2917公里。
区域协变:“双城经济圈”联动 川渝合作谱新篇
2021年9月,内荣农高区内江党工委、管委会在隆昌正式挂牌运转,创建川渝合作荣昌·隆昌产业合作示范园区,通过两地特色产业融合互补,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年过去了,川渝合作荣昌·隆昌产业合作示范园区(隆昌片区)已形成11平方公里承载区,入驻工业企业190户,其中规模工业企业98户,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77.51亿元,直接吸纳1.8万人就业。
与此同时,双方建立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推进省级川渝合作共建重大项目4个,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点项目达186个,总投资834.64亿元,完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县域集成改革试点任务。
在产业互补层面,双方联合成立玻陶产业合作组织,年均互配互采金额逾5亿元;建成“双昌”智慧猪场,组建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隆昌研究所,发展川渝合作玉米种植核心区4000亩,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协同。
双方还持续深化川渝政务服务合作,川渝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落地,教育医疗资源双向流动,跨界水体联防联治,基层治理联合共治,绘就川渝合作“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生动样本。
治理善变:生态民生双提升 建设幸福隆昌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隆昌市构建“1+4”水环境全流域治理体系,建成甲子湾污水处理厂及17座场镇污水处理厂;大气环境指标持续优化,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提升23位。
民生事业长足进步,幸福指数节节攀升。隆昌市新增城镇就业3.51万人,建成24个就业服务驿站,提供6.8万个岗位;教育体育优质发展,新(改)建13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学位1.2万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2.86%,高考本科上线“五连增”,获得全国体育冠军16个;医疗体系加速完善,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养老托育服务提质,加速构建“15分钟养老生活圈”,基本养老保险覆盖43.12万人,每千人口托位数从2.52个提升至4.9个。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治理效能显著提升。隆昌市深化建设法治政府,纵深推进平安隆昌建设,“1+6+N”治安防控格局日益完善,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0.1%;基层治理创新,推广“一核六联四治”等治理模式,红色物业、和美乡村建设深化,村(居)民自治与基层治理向纵深拓展。(李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