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内江持续做大工业经济规模、做优工业经济质量 ——工业倍增“加速跑” 产业强市“壮筋骨”

晶益通IGBT生产线(资料图)

四川观宇玻璃实业有限公司工人对玻璃瓶做烤前准备(资料图)
数说前三季度内江工业
●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
● 工业用电量、工业税收等关键支撑指标同步上扬,增幅分别达到9.2%和14.6%
● 工业占全市GDP比重30.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38%
● 全市“4+2”产业实现产值1027.9亿元,占比达86.2%
● 新签约项目165个,协议投资总额432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30个、占比达79%,投资额388亿元、占比高达90%
● 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7户,居全省第6位,其中新建企业16户,创近年来最好水平
初冬的甜城,寒意初显,但走进内江各大工业园区,扑面而来的却是火热的发展激情——厂房里机器轰鸣、生产线高速运转,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工人们正在为一批批“内江造”产品加紧赶制订单。
这股升腾的发展热浪,正是内江工业经济强势攀升的生动写照。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工业用电量、工业税收等关键支撑指标同步上扬,增幅分别达到9.2%和14.6%,实体经济活力充沛。前三季度,全市工业占GDP比重30.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38%,名副其实地挑起了经济发展大梁。
工业是内江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顶梁柱”,实现工业倍增是推动内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自工业倍增计划实施以来,内江坚持工业当先、制造业为重,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持续做大工业经济规模、做优工业经济质量,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工业强市。
聚焦能级提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内江始终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工业倍增的重要任务,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威远县围绕川威集团、威玻集团等龙头企业,持续延伸钒钛钢铁、玻璃纤维产业链条,推动产品向高附加值领域拓展。
隆昌市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玻瓶陶瓷三大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化改造,集群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前三季度产值占比达66.8%。
资中县通过制定工业倍增“1+10”系列奖补政策,设立工业发展资金和应急转贷资金,有力推动了传统企业扩能提质。
新兴产业“新树扎深根”——
东兴区在新材料、智能算力等赛道表现亮眼。1-10月新材料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6.1%,融通高科投产14条生产线,预计全年产值达18亿元。同时,智能算力产业营收增长63.9%,并济科技已建成稳定运营算力7300P。
内江高新区聚焦发展电子信息产业。1-10月实现产值3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跃升至60%,尤其是明泰微电子、晶导微、晶益通等龙头企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
产业生态“雨林更繁茂”——
全市纵深推进“建圈强链”,8条工业产业链纳入全省协同发展体系。数据显示,1-10月,全市“4+2”产业实现产值1027.9亿元,占比达86.2%。
威远玻纤、隆昌特色玻陶、市中区(内江经开区)软饮料及果蔬加工获批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市打造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3个,成功创建省级先进级智能工厂3户,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
强化项目驱动,筑牢工业增长根基
项目兴则产业兴,产业兴则经济兴。
内江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工业倍增的主引擎,全力以赴抓招引、促开工、保投产,为工业经济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招商引资量质齐升——
“签约工业项目成绝对主力。”市经合局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全市经合系统主动出击,1-10月新签约项目165个,协议投资总额432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30个、占比达79%,投资额388亿元、占比高达90%,双向占比均居绝对主导地位,以硬核体量进一步筑牢产业集群发展根基。
与此同时,各县(市、区)不断提升招引质效。东兴区成功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个;内江经开区三年签约项目40余个,协议投资总额超500亿元,成功引入深圳埃普诺、香港昇兴股份、北京汇源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隆昌市全面推行“512”招商机制,前三季度新签约引进工业项目40个。
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全市实施重点工业和技改项目155个,总投资671.5亿元。1-10月,全市工业投资增长22.5%,居全省第3位。
内江经开区富乐华138天实现主体封顶、上海紫江从开工到投产仅用时180天,不断刷新项目建设“内江速度”。
汇源集团四川果蔬产业园等51个项目顺利开工建设,中显智能、恒合包装等50个项目竣工投产,形成“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
园区能级持续提升——
为扩大工业园区能级,1-10月,全市工业园区新增承载能力1107.3亩,总承载能力面积达87.1平方公里;新开工标准厂房53.39万平方米,累计建成投用100万平方米。
资中县创新“工业上楼”模式,建成食品饮料、装备制造、轻工纺织专业化园区3个;隆昌市2.7万平方米智能制造产业园标准化厂房投入使用;内江高新区新建成专业厂房约10万平方米,成功入选工信部2025年产业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园区主阵地作用更加凸显。
优化服务保障,增强市场主体动能
内江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市场主体作为工业倍增的重要支撑,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精准施策助企纾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企业梯队茁壮成长。全市建立“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按照不低于年度入规目标的1.2倍确定培育对象,实施动态管理。
1-10月,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7户,居全省第6位,其中新建企业16户,创近年来最好水平。目前全市在库规上工业企业722户。
同时,优质企业群体持续扩容,新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7户,累计达88户,其中国家级5户;新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3户、累计114户。
要素保障上,更加注重精准有力。金融支持方面,发行园区专项债11.5亿元,开展融资担保1060笔,转贷金额47.57亿元,发放应急转贷资金352笔、金额13.86亿元。
能源保障方面,深化“甜城电管家”能效服务,帮助企业节约水电气成本6200余万元;市发改委推动全市大工业用电均价下降到0.5898元/千瓦时,为企业降低用能成本。
用工保障方面,市人社局举办各类招聘活动600场,提供岗位11.03万个,帮助企业招聘1.17万人。
好的营商环境是增强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全市深入开展“我为企业找订单”活动,举办大型产销对接活动10余场次,累计促成订单额30.94亿元。
内江经开区在全省率先发布《打造唯美营商环境十二条》,推出“首席服务官”升级版、企业办事“一次都不跑”等创新举措;隆昌市园区政务服务中心累计办理高频涉企事项100余件,基本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东兴区创新搭建“东兴惠企通”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诉求收集、融资对接、供需匹配、政策推送“一键直达”。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内江工业正以“倍增进位”的昂扬姿态,在成渝发展主轴上书写着产业强市的崭新篇章。(内江融媒记者 徐艳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