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脚传球 一曲传承 ——“川超”赛场激起非遗“声浪”

图为“川超”攀枝花主场比赛现场。

文艺汇演活动现场。

大型歌舞剧《花开甲子》表演。

非遗服饰展示。

主题市集上人流如织。

精彩的文艺演出。
11月22日,在“川超”联赛攀枝花主场,700名演员倾情演绎大型歌舞剧《花开甲子》,勾勒出攀枝花树从萌芽到繁花满枝的生命轨迹,以艺术语言讲述城市60年奋斗故事。
四场主场赛事,三场非遗展演、一场《花开甲子》,让足球的激情与非遗的声浪相互激荡,使攀枝花在“川超”的聚光灯下,绽放出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
开 场
文化要想“活”,就得会“整活儿”!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笮山锅庄”雄浑舞步踏响绿茵,厚重的鼓点与球迷的助威声正面“battle”;傈僳族歌舞的欢快旋律浸润赛场,清亮的歌声与观众的呐喊成功组了CP。那些曾被视为“老传统”的记忆,此刻在热血沸腾的球场“原地复活”。
“真没想到,攀枝花的非遗能让上万双眼睛看着,掌声像潮水一样扑过来。”一位参与演出的本地青年舞者声音微颤。
足球的攻防转换、传接配合,与非遗表演的起承转合、节奏起伏,竟异曲同工。开放的绿茵场就像一个超大盲盒,拆开了各年龄段的惊喜。一位戴着球队围巾的少年望着翻飞的“板凳龙”惊叹:“这比任何特效都震撼!”身旁的父亲轻声回应:“看,这就是我们的根。”
探 寻
足球与非遗,一动一静,一今一古,在这片热土上,找到了共同的精神脉搏。
绿茵场上的每一次冲刺、协防与拼抢,都在续写攀枝花“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这种团队协作、拼搏进取的竞技态度,与非遗传承所秉持的坚守执着、精益求精一脉相承。
在训练场上,球员反复锤炼基本功,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岁月长河中精心打磨技艺,都以“十年磨一剑”的执着,诠释对事业的无比热爱。老队员手把手教导新人,非遗大师倾囊相授技艺——代代相传的师承之道,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精神传递。
更为重要的是非遗借由足球的巨大声量,精准“叩开”了年轻一代的心门,在新鲜体验中被“圈粉”。对家乡球队的热爱、对本土文化的自豪,在此完美叠加,与激情、热血、荣耀紧紧相连。
共 鸣
鲜活的文化,扎根于烟火人间。
在攀枝花,非遗“可吃、可穿、可用、可赏”,众多“非遗+”的打开方式,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
吃非遗—在“足GO有趣·川超雄起”盐边潮流市集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盐边羊肉米线”汤鲜肉嫩、米线爽滑,是游子心中的乡愁,是攀枝花人美好一天的开始。“盐边油底肉”制作技艺传承人文小莉亲临市集,让这道承载古老智慧的传统美食在当代生活中飘香。
穿非遗——在主场比赛前,在非遗市集上,身着“阿木诗依”傈僳族非遗服饰的模特一亮相便引来阵阵惊叹。“没想到民族的服饰走上赛场能这么潮”“民族服饰是可以穿上街的时尚”。今年,傈僳族服饰在国际时装周上大放异彩,非遗惊艳世界舞台。
用非遗——在“川超雄起 花城有礼”优品市集上,苴却砚化身笔筒、茶宠、杯垫等文创,在日常案头陪伴左右。今年,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四川省非遗项目“苴却砚雕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曹加勇,一人独设一展馆,向世界展示这项技艺的非凡魅力,实现“出海”破圈。
赏非遗——在绿茵场,谈经古乐、羊皮鼓舞、板凳龙、笮山锅庄、观音龙灯舞等多项非遗文化轮番上演,传统非遗可感可亲。
当终场哨声响起,足球赛事落下帷幕,一个小朋友拉着妈妈的手不肯离开:“明天还有表演吗?”
当然有。
文化的传承从来没有“终场哨”,就像足球会在下一代脚下继续滚动,那些美好的非遗也会在新的表达中永远年轻。(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江潇 肖憶)
□本版图片由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禹涵 谭浩 杨晶尧 周周(酷铂视觉)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