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区与遂宁高新区“区政合一”改革工作深度解读
近日,船山区与遂宁高新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区政合一”体制机制改革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这项改革不仅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更是推动区域资源整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为什么要推动“区政合一”?如何系统推进改革?又将带来哪些深层次变化?带着这些问题,遂宁日报记者深入走访相关部门,解码改革背后的逻辑与路径。
为何合?破解发展桎梏回应时代命题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纵深推进、遂宁“砥砺四十载、奋进两千亿”的关键阶段,构建一个空间更统筹、功能更完善、动能更充沛的主城核心区,成为全市发展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遂宁启动船山区与高新区“区政合一”改革,通过行政体制与功能区体制的深度融合,打破区域间的发展壁垒,推动资源要素优化整合,为培育更强主城、支撑全市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区政合一”并非简单的机制调整,而是立足遂宁主城发展实际的理性选择。作为经济功能区,高新区长期聚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培育,聚集了一批优质市场主体和创新资源,在产业发展方面形成了鲜明优势,但在社会事务治理、公共服务供给等领域,仍需更完善的体系支撑;船山区作为遂宁传统主城核心区域,拥有成熟的城市基础设施、健全的公共服务网络和丰富的社会治理经验,却在产业能级提升、经济增量拓展上存在进一步发力的空间。
长期以来,这种功能定位的差异与区域分治的模式,使得两地在资源配置、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协调成本,产业上下游联动、公共服务均衡供给等领域的协同效能未能充分释放。例如,原船山园区与高新区直管区在开发空间上相邻相接,但在产业布局、居住配套、公共服务资源分配等方面缺乏统一规划,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城整体功能的发挥。随着遂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无论是承接成渝产业转移、培育新质生产力,还是满足市民对优质生活的期盼,都迫切需要一个规模更大、功能更强、承载力更高的主城核心区来引领带动。
此次改革的核心,在于通过“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一体化管理”的模式,实现规划统一、管理协同、资源整合。船山区的公共服务优势与高新区的产业发展动能将形成互补合力,原本分散的空间资源、政策资源、要素资源将逐步实现统筹配置,有效破解“各自为战”的发展格局,让主城核心区的空间承载力、产业集聚力、公共服务辐射力得到显著提升。
“推动‘区政合一’,本质上是让不同区域的优势实现精准互补,让主城的整体功能更完善、发展能级更高。”船山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革将聚焦“规模提升”与“亮点打造”双重点,在一、二、三产扩量提质中拉升经济指标,在物流枢纽建设、数字经济、科创岛等重点领域打造发展亮点,让主城不仅成为产业集聚的“高地”,也成为公共服务的“优地”。
从民生视角来看,“区政合一”也为优化主城生活品质提供了契机。通过统一规划空间布局,原本存在的居住配套与产业布局衔接不够、公共服务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将逐步得到改善,龙凤片区、高铁新城等区域的功能互补性将进一步增强,让市民在教育、医疗、居住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切实提升主城的宜居度与吸引力。当前,遂宁正全力擦亮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金字招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整合空间资源、激活发展动能。“区政合一”改革带来的主城能级提升,将让遂宁在承接产业转移、参与区域协作中更具竞争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主城支撑。
怎么合?系统谋划施策精准发力破局
“改革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要实现‘化学反应’,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每一步都要踩实踩准。”船山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自觉把“区政合一”改革放在全国、全省、全市大局中去谋划推进,抢抓改革机遇,释放发展活力,更好扛牢主城使命担当。
顶层设计先行,筑牢融合根基——
坚持“一盘棋”布局,将区委、区政府、高新区三套领导班子成员拉通分工,从县级运行层面率先形成“一家人”的引领示范。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台“三重一大”议事决策机制、会议机制、项目推进机制等系列制度,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决策效率。
创新组建15个融合专班,推行“进驻—对接—融合—退出”的改革机制,实现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目前,所有专班已完全融合,新挂牌船山(高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等7个单位,全面接手高新区相关领域行政事务、社会事业、执法工作,让高新区卸下“包袱”,专注产业发展。
在规划层面,打破行政边界限制,将34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原高新24.6平方公里+船山园区9.4平方公里)作为整体,科学确定“高新智造园、物流枢纽港、美丽宜居城”的目标愿景,构建“产业成片、居住成团、高新领衔”的空间大格局,实现区域资源的集约利用。
空间资源整合,优化发展布局——
产业空间上,打破原有发展壁垒,整合土地资源5平方公里,推动产业重心向南转移。在船山园区龙凤大道以南新增产业空间约1000亩,形成南部以“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为主、北部以“新能源材料”为主的两大产业片区,实现产业上下游联动“南北不超过15分钟,东西不超过5分钟”的流动效率,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居住空间上,实施“北移优化”策略,将原船山园区龙凤大道以南未开发的850亩居住用地,调整至市场前景更好、配套更优的鹭栖湖、雁栖湖、高铁新城区域,推动居住功能成团成圈发展,既提高了两湖周边土地利用价值,又满足了群众对优质居住环境的需求。
设施配套上,遵循“完整社区”理念,精准调整公共服务资源布局。适度减少船山园区生活配套服务功能,缩减1处中小学用地(约45亩)和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约134亩);同步在雁栖湖、鹭栖湖、高铁新城区域增加约150亩生活配套功能区,结合新遂安快捷通道建设(安居到园区通行时间由35分钟缩减至15分钟),增强区域虹吸效应,助力“遂宁向南、安居向北”区域一体化发展。
物流交通上,构建“空铁公水”多式联运体系。挖潜山边220亩用地新增大宗物资集散用地,调整200亩其他用地用于冷链仓库和区域分拨中心建设,引导1400亩市场用地增加物流服务功能;远期通过物流功能适度南移,依托已建安居机场和拟建三星船闸、大沙坝作业区,拓展物流和产业空间约6000亩,为港产城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聚焦发展主业,激活经济动能——
围绕高新区“松绑减负、回归经济‘发动机’本质”的目标,将原有的14个内设机构精简至7个,专设物流产业发展局、新兴产业发展局等5个特色产业局,提供针对性产业服务。其中,期货发展促进局专职推进“四所联动设库”工作,目前碳酸锂交割库交易额超127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13%,稳居全国前三。
推行经济主责部门合署办公,将区经信科技局、区经济合作局等搬迁至高新区,与高新区相关机构完成融合,实现“在一线把握经济脉搏、了解企业需求、服务产业发展”。通过产业链整合,以托璞勒为链主链接船山园区下游企业,打造百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以睿杰鑫为链主链接高新区配套企业,构建“补链全市、服务成渝”的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创新“1+7+3”项目调度机制,压实牵头县级领导、行业主管部门、国有企业三方责任,每周通报项目推进情况并实施黄红预警,有效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在招商引资方面,融合四大产业招引小组功能,全力放大四大产业〔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及新材料(循环经济)、电子信息、食品饮料〕招引小组定向招引功能,融会贯通开展靶向招引。
展未来,凝聚合力谱写发展新篇
船山区将以更强政治担当,坚决扛起“区政合一”改革重任,按期完成市委、市政府安排的各项改革任务,让园区回归带动经济增长的本质功能,助推主城区全面发展,全力以赴在全市“砥砺四十载、奋进两千亿”征程中作出船山贡献。
围绕运转高效建机制。紧盯城市建设、发展改革、国资国企、信访等领域,持续完善管理机制,确保高质量融合、高标准均衡、高水平发展。坚持以“流程优化、效率提升”为核心,细化完善区委常委会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高新区党政办公会议“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清单,系统优化项目调度、政务服务、执法协同等关键业务流程,构建起高质高效的决策运行机制。
围绕资金争取强突破。抢抓“十五五”规划编制、“两重”“两新”、全省专项债券“自审自发”试点等政策机遇,按照“8733”项目工作思路,全区常态化谋划项目800个、投资总额7000亿元以上,全力推动纳入前期阶段项目300个、投资总额300亿元以上。用好“1+2+N”资金争取专班(“1”指区级层面资金争取专班;“2”指“两重”“两新”工作组;“N”指各行业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组建的专业团队),落实“每周到市、每月到省”工作机制,全力向上争取各类资金,确保普惠性资金一分不少、竞争性资金能多则多,力争全年争取政策性资金增长15%以上。
围绕“两件大事”增动能。整合船山区、高新区力量,抢抓全年最后30多天时间,深入开展“访、解、优”活动,紧盯推进缓慢、久未开工的问题项目,全力解决具体问题,加快推动国电投、盛元半导体、芯视佳、东驰钠电池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和投资量,全力推动隆湖动力储能、佰思格等项目尽快开工。加大对外招引力度,力争全年项目签约率与落地转化率显著提升。
围绕作风建设抓整治。坚持把“区政合一”改革与“效率革命行动”结合起来,在落实好“五项重点任务”的基础上,在全区启动为期3个月的“干部作风转变行动”,围绕“庸懒散浮拖”精准画像抓典型,督促党员干部将精气神转移到干事创业上来,形成拼经济、搞建设、抓项目的实干氛围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局面。
“区政合一”,不是简单的行政区与功能区的叠加,而是一场关于治理体系、发展动能、区域融合的深刻变革。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化,船山(高新)区将进一步凝聚发展合力,为全市“砥砺四十载、奋进两千亿”征程贡献更强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