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德阳砥砺前行 善治有为绘就新篇
“十四五”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关于法治建设的决策部署,聚焦增强法治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性和实效性,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法治德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让法治成为德阳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加强法治引领,健全体制机制
全市始终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全面领导,市委、市政府带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将其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干部教育培训的核心内容,坚持把法治建设置于全市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加以谋划和推进,持续推动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部署、协同推进、同步落实。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全面深化年终述法制度,全市万余名领导干部参与述法,逐级压实法治责任,不断巩固全面依法治市的组织基础与实践成效。
推进精准立法,强化法治保障
紧扣发展所需、群众所盼,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围绕区域协同发展,制定《德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德阳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聚焦城市管理,出台《德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修订《德阳市物业管理条例》;助力基层治理,创制性制定《德阳市社区治理条例》。拓宽公众有序参与立法的渠道,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15个。广汉市三星堆遗址管委会成功获批“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实现了德阳地方立法历史上的新突破。
严格依法行政,提升政府效能
政府履职规范高效。我市成功创建为首批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标志着法治建设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全面实施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及动态调整机制,实现政府职权的“可视化”与“标准化”。持续完善依法决策机制,严格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五道关口”,推动决策质量显著提升。
政务服务优化升级。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一网通办”落地见效,建成政务服务超市171个,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受理率达到92.11%。“高效办成一件事”成效显著,平均申请材料压减81.08%,办理环节减少91.30%,办理时限缩短84.93%。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涉企法规政策文件265件,有效破除各类隐性壁垒。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通过电子证照、数据共享、告知承诺、部门核验等方式替代群众提交证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连续五年在四川省营商环境评价中获评“优秀”等次。
执法监管日趋完善。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动“一支队伍管执法”。扎实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推行“一目录五清单”精准高效执法,探索“综合查一次”模式,涉企检查次数同比下降25.3%,建立涉企行政执法案件经济影响评估机制。率先在全省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行政复议案件数量持续快速增长,较改革前增长445%,行政复议作为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的作用日益彰显。
维护公正司法,守护公平正义
持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法官、检察官遴选管理和职业保障。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推进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强化立案、侦查、审判、执行活动监督,创新“三查两抗”等工作法并在全省推广。首创民行案件检法同调及检察和解司法确认机制。加强公益诉讼检察,在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等领域取得良好效果。深化“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矫正中心”建设,司法便民水平大幅提升。
促进普治结合,夯实法治基础
扎实推进法律七进。国家机关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开展宪法、民法典、国家安全、未成年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主题法治宣传活动2000余场次。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建成省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10个。深化“互联网+”普法模式,创作“德晓法”普法课堂52期、普法微剧场4期,总播放量超500万次。组建“德晓法”普法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校园、企业开展普法宣传活动43场,服务群众2.7万人次,全市公民法治素养显著提升。
基层治理富有成效。平安德阳建设连续两年居全省前三,满意度持续提升。全市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持续推进规范化建设,84个乡级综治中心全部完成基础建设,6个县级中心月均办理事项723件。建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4个,培养“法律明白人”5939名。“有呼必应解纷争”数智平台实现矛盾纠纷全流程闭环处理,该项目获评“2024—2025年中国数字城市优秀项目”。“十四五”以来,全市成功调解矛盾纠纷7万余件,成功率达99.1%。
法律服务便民惠民。首创“随身+”服务模式,创新提出“抬头能见、举手能及、扫码能得”的“三能”公共法律服务模式被司法部在全国推广。创新仲裁参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全省率先成立知识产权公证服务中心,有效提升法律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法律咨询行业专项治理成效显著,治理经验全省推广。持续推进法律援助民生实事项目,设立农民工、妇女儿童、军人军属等特殊群体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紧急案件“容缺受理”。“十四五”期间,全市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3万余件,接待群众咨询10万余人次,为受援群众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1亿余元。
强化创新驱动,打造特色品牌
智慧治理提升平安建设水平。旌阳区社会治理中心(平安建设中心)揭牌运行,集成十大功能区,打造“数治”指挥调度平台,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平安建设共同体。
双轮驱动打造法治宣传新生态。罗江区双轮驱动构建法治宣传新生态。以“文化+法治”为引领,打造“调元学法”IP,推出3类20项校园法治节目及《“宪”连线正少年》等原创作品,多部获省级以上平台报道。
法治护航新业态树立标杆。广汉市在全省率先启动新业态从业人员法治素养“护航行动”,建立“党建+法治”融合模式,设立“法治驿站”,涉快递行业纠纷同比下降45%,形成“广汉样板”。
法务区建设赋能营商环境。什邡市建成四川首个以服务营商为宗旨的县级片区(综合)法务区,构建“双发(法)驱动强两端”概念和“五个一”工作架构,提供全生命周期法律技术支持。
“四书止纷”打造乡村治理新范式。绵竹市九龙镇创新闲置农房流转“四书止纷”工作法,实现涉农房流转信访、诉讼、群体事件“三个零发生”。2023年,“四书止纷”工作法成功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先进典型,并被中央政法委表彰授牌。
法治赋能乡村振兴见行见效。中江县创新以法护航乡村振兴模式,建强法治服务矩阵,永太镇石狮村取得十年“零”上访、五年治安案件“零”发生的佳绩,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立足新起点,德阳市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法治新期待,进一步深化法治领域改革,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司法公信力和全民法治素养,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德阳新篇章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通讯员 冯曾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