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近年来,德阳人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天更加蓝了,江河湖畔的水更清了,坡顶山腰的树更绿了……“十四五”以来,我市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综合施策狠抓生态环境问题整治,环境质量总体上持续改善。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近年来,我市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质量总体上持续改善。细颗粒物(PM2.5)整体呈改善趋势,2024年PM2.5年均浓度32.8微克/立方米,为有监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佳水平。2025年前10个月,PM2.5浓度为31.5微克/立方米,全年有望保持在35微克/立方米以内,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近年来,我市地表水国、省考核断面水质均在Ⅲ类以上,优良率持续保持为100%。今年前10个月,这14个断面水质全为优良。城镇、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为84%,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单一水源供水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完成率100%。
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我市还先后入选全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并被列入全国“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名单。
持续巩固提升碧水保卫战成效,267个入河排污口已全部按标准完成整治。同时全力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程,目前17条农村黑臭水体试点工程建设已全部完工。
全面治理城市黑臭水体
由于历史原因,德阳市区大型企业、企业生活区、城市建设区相互包容发展,形成了“厂包城”“城包厂”的城市格局。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明显,对城市水体形态的统筹保护一度十分不足,污水管网设施规划建设相对滞后,自然水体渠道化、明沟暗涵化严重,水体逐渐丧失了自净功能,最终形成了丁家堰、穿城堰、干河子和胜利堰4条城市黑臭水体。
作为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举措,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整治城市黑臭水体,统筹实施“控源截污”“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内源治理”“处理能力提升工程”“绿岸工程”和“能力建设”六大工程,强力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行动。
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按照“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统筹治理”的工作要求,围绕消除黑臭水体中心任务,融入海绵理念,系统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配套管网建设、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生活垃圾分类与焚烧发电、市政餐厨垃圾及市政污泥处置、湿地公园、渠道改造、管控平台等内容。综合采取清淤→截污→生态岸线修复→生态水引入等技术方案,“一河一策”治理黑臭水体。
同时,建立起覆盖城市黑臭水体、污水处理设施、沿河排水口和排水管网的全流域管控智慧平台,实现对污水源头排放、过程转输、末端处置监测监管,信息化、精细化管理城市排水设施。进一步强化“河长制”落实,将黑臭水体纳入河长例行巡查范围;严格实施排水及排污许可制度。
通过持续整治和维护,如今的丁家堰、穿城堰、干河子和胜利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沿岸“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百米入园”,周边群众乐行其中、乐享成效,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精准施策强力治污
德阳作为“中国重装之都”,依厂而建,厂城相依。在工业文明与城市发展交织的进程中,“先天环境容量不足”的制约也日益凸显,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面临巨大挑战。为走出这一困局,我市把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强化重污染天气精准管控,不断夯实污染防治攻坚基础。
在工业源治理上,以环保绩效评级、严格执法和协商减排为抓手,推动600余家企业完成提标升级改造,持续降低工业污染负荷。强化移动源管控,累计淘汰老旧柴油车2.5万辆、非道路移动机械600余台;推行货车分流措施,有效缓解过境货车尾气污染压力。面对扬尘污染,坚持多部门联合开展工地扬尘防控专项行动,将扬尘污染行为纳入建筑市场信用评价;对71条重点道路实行“一路一策”深度清洗,道路积尘负荷实现由“差”转“优”。在面源治理中,采用“疏堵结合”,推行“合同管理”“秸秆换肥料”等模式,畅通秸秆综合利用渠道;结合无人机、高空瞭望等技术,近年来露天焚烧现象整体可控。
精准实施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措施,全力守护清新空气。将2000余家工业企业纳入应急减排清单,依据污染物排放量与治污水平,“一厂一策”制定精准减排措施,有效减缓污染过程中工业废气累积。通过政策宣讲、专家入企等方式,指导企业加强治污设施维护、开展深度治理,变被动应急为主动减排,凝聚治污合力。
构建技术、资金、督导三维度保障体系,不断夯实治污攻坚长效根基。技术支撑上,依托卫星遥感、激光雷达、无人机等设备,实现污染源空间分布与浓度高值动态的精准掌握、点源污染问题的精准锁定,以及城区及传输通道等区域空气质量指标的全覆盖监测。
全力守护青山绿水
什邡市境内富含磷矿,磷矿开采和磷肥产业一直以来是什邡特色行业。在石亭江蜿蜒而下的河道两岸,由于历史原因,分布有7处磷石膏堆场,分别位于蓥华镇穿心店、洛水镇、双盛化工区,堆存量共计1549万立方米,雨季磷石膏淋溶水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渗透,对周边环境水质造成了影响。
从2017年开始,我市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建立“部门和乡镇领导包堆”责任机制,对磷石膏堆场科学整治,建立完整渗滤液收集网。在宏达磷石膏堆场、穿心店什化公司磷石膏堆场和蓥峰实业公司磷石膏堆场的整治工作完成后,生态环境部门持续对磷石膏堆场上下游地表水及地下水进行监测,监测任务涉及地表水重点监测断面6个,地下水重点监测井12个。近年来累计开展监测700余次,出具监测报告250余份,为上级部门评价磷石膏堆场治理成效提供数据支撑。根据历年监测数据,磷石膏堆场重点地表水、地下水监测点位的总磷数据,陆续于2018年、2019年、2020年出现质的改善,近年来水质保持稳定向好态势。
郪江属涪江右岸一级支流,“十四五”期间,我市采取工程治理与管控措施并举,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合力攻坚,投入资金在郪江流域18个乡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43座,设计处理能力0.95万吨,配套污水管网约130公里。同时完成郪江流域沿线禁养区内189户养殖场关闭,改造升级200个畜禽规模养殖场的粪污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全面取缔河库网箱养殖。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速流域水生态修复治理。通过这一系列综合措施,郪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郪江象山国控断面每月水质均达到Ⅲ类标准,稳定达标。
“十五五”期间,德阳将继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精准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原则和路径,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苦干实干的精气神,将工业企业提标升级改造等重点工作向常态化、长效化、可持续转变,推动全市环境质量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记者 张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