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十四五”农村水利建设交出亮眼答卷
“十四五”以来,达州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锚定农村供水保障、灌区提质增效、水库安全管护三大核心任务,持续织密农村水利保障网,让汩汩清水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为200余万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城乡供水一体化
村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初冬时节,渠县北区水厂内机器轰鸣,取自巴河(常年Ⅱ类水质)的水源经5级制水工艺处理后,通过1700公里输配水管网,流向15个乡镇的千家万户。这座投资超7.5亿元的现代化水厂于2025年6月投运,日供水能力达6万吨,彻底解决了渠江右岸44.54万居民的饮水难题。“现在水又足,又清亮,淘米做饭再也不愁了!”渠县涌兴镇永兴社区居民李艳锋的喜悦道出了群众心声。
在万源市,总投资7770余万元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同样成效显著。76公里新建管道与3座加压泵站,将百花大堰优质水源输送至7个乡镇,7万余群众和6千余名师生彻底告别“水压不稳、用水不便”的困扰。“水质更好了,也不会停水,老百姓用水更安心了。”白沙镇青龙嘴村村民李寿萍说。
宣汉县南坝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正酣,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8%,预计11月中下旬通水。该项目投资超3亿元,日供水能力5万吨,管网覆盖7个乡镇,建成后将为30万群众提供稳定安全的饮用水,破解区域供水水质难题。“我们会严把工程质量关,同步开展人员培训,确保群众早日用上优质自来水。”项目专班副组长余勇介绍。
灌区提质增效
农田变身“丰产田”
民生水利既要保障“喝好水”,更要护航“好收成”。达川区明星水库灌区通过续建配套工程与节水改造,61.2公里渠(管)道焕然一新,559处渠系建筑物完成整治,智慧化运管平台实现水流实时监测。这个投资9505万元的项目,恢复灌溉面积0.6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85万亩,让昔日“靠天吃饭”的农田蜕变为“旱涝保收”的丰产田。
“以前渠道漏水严重,浇地得跑遍田间,现在水渠平整还能智能化管理,浇水省时又省水!”大树镇种植大户莫章红欣喜地说,今年他家的水稻亩产比去年提高了200多斤。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达州累计争取中省资金6.35亿元推进灌区改造,年新增节水3263.56万立方米,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水利根基。
水库管护升级
筑牢“安澜防护网”
达州扎实推进水库安全管护,499座水库全面落实“三个责任人”制度,372座水库大坝安装安全监测设施,471座水库配齐雨水情测报系统,169座小型水库完成除险加固,恢复蓄水能力1.29亿立方米,构建起“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管护体系。
如今,达州7个县(市、区)全部入选全省乡村水务建设(示范、试点)县,累计筹集资金47亿元实施农村供水工程49处,建成管网里程约6500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17万吨。“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的供水格局已然形成,“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体系加速构建,汩汩清水正滋养着巴渠大地的乡村振兴之路。(刘强 杨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