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履职笔记 满卷药材飘香 ——省人大代表何培友助农致富的故事
□转载自《雅安日报》
11月21日,芦山县太平镇大河村黑土溪组的田埂上,沾着泥土的脚印延伸向田间深处。省人大代表,大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培友,熟门熟路走进村民雷强的中药材地里。
“强哥,今年毛慈菇卖价咋样?明年想不想扩种?”再过不久就要参加省两会,这次走访是何培友履职调研的重要一站。他随身带着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村民的诉求清单。从种植成本、收成产量到销售渠道,再到对技术支持、市场保障的期盼,他听得专注、问得细致,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把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一一镌刻在履职笔记里,也装进了心里。
□赵名彦 本报记者 张婧
田埂间寻出路
以实干破困局
大河村虽山清水秀却地块零散、岩石裸露,传统种植模式让村民增收乏力。作为省人大代表,何培友始终牢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初心,深知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经过多方调研,他瞄准市场需求稳定的中药材产业,决心带领村民走出一条“靠山吃山”的特色致富路。
“中药材金贵,土壤、海拔、水质都得达标。”为了找到合适的种植地块,何培友带领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骨干,连日钻山林、爬陡坡,对照中药材生长标准逐一比对海拔、坡度,取样化验土壤和水质。为打消村民顾虑,他率先试种3亩毛慈菇,从育苗到田间管理亲力亲为,日夜蹲守在地里观察毛慈菇生长情况。直到毛慈菇嫩绿的芽尖破土而出,这才让村民看到了希望。
产业发展从不会一帆风顺。就在村民纷纷跟着扩种时,雷强的毛慈菇叶子出现黄点,病害迅速蔓延。“当时心里慌得很,一家人的指望都在这地里。”雷强回忆。
何培友第一时间赶到田间,发现多户村民的药材都出现了类似问题。他没有慌乱,连续多日住进大棚,蹲在病苗前仔细观察,终于发现症结:种植过密、通风不畅导致湿气过重引发炭疽病。他立刻调整方案,指导村民拉开棚膜通风疏苗,选用对症的药剂喷施,把濒临绝收的药材救了回来。
“有何代表在,我们心里就有底!”村民们的信任,成了何培友前行的最大动力。
产业链谋长远
以履职促振兴
“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只有打通全链条,才能让中药材产业走得稳、走得远。”这是何培友在履职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在他的牵头推动下,大河村采取“集体经济+农户”模式,不仅建成了现代化中药材种植基地,还引进芦山县云光中药加工厂,让村民的药材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分拣、清洗、烘烤加工,大幅提升附加值。
走进繁忙的加工厂,机器轰鸣中弥漫着浓郁药香。“今年收了400多吨鲜药材,周边几个乡(镇)的种植户都往这儿送,忙的时候一天能吸纳几十名村民务工。”加工厂负责人高云光介绍。
何培友穿行在车间里,仔细询问加工产能、产品销路,时不时停下来和务工村民唠几句家常。如今的大河村,不仅培育了毛慈菇、白及、重楼等草本中药材,还发展了黄柏、厚朴等木本中药材,更创新采用“三七套种毛慈菇”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累计带动500多户村民参与种植,每户年均增收超2万元,村集体经济也通过土地流转、技术服务、销售提成实现稳步增长。
作为扎根乡村的省人大代表,何培友始终把“代言民声、履职尽责”放在心上。他的履职笔记里,既有产业发展的详实数据,也有村民的心里话;既记录着中药材产业从无到有的突破,也梳理着当前面临的拓展销路、抵御市场风险等难题。
“山区的致富路,要靠双脚走出来,更要靠履职担当铺起来。”何培友说,他要把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真实心声带到省两会上,争取更多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让中药材成为带动更多山区群众致富的“良方”,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药材飘香中越绘越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