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历新年:我们的新年
一年一度的彝历新年如约而至。在这个“嘴巴的节日”里,节庆狂欢在大小凉山的村寨间热闹拉开。2011年,彝历新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祖先留下的传统与礼仪,在年复一年的烟火气息中得以生动延续。
“回家”是过年的头等大事。每到彝历新年前后,西昌西站和各县市的车站总是人头攒动。大大小小的行囊从出站口涌出,驿动一年的心在此刻终于回归。游荡在外的疲惫身体会在踏进家门的那一刻,被火塘边咕咕炖煮的肉汤彻底治愈。

杀年猪是过年中最紧要的一环。彝族谚语中说“古日窝所委”,意思是年猪的选择很有讲究。一头猪喂养12个月就是一头大猪,可以宰杀,但是周年的猪还不够大、不够肥,所以,一般在头一年的四月、五月,就要选育好下一年的过年猪。
各地杀年猪的时间也不一样。在美姑、雷波等“依诺”地区,一早就开始了;在昭觉、喜德、越西等“圣扎”地区,则是早饭后约12点开始。抓猪由村里的男人们统一行动,抓猪的人们一进院子,主人家先请他们喝酒,尝了酒以后,帮主人抓猪、杀猪后,再去抓下一家的。村寨间,宰杀年猪在时间上也有秩序之分,一般是辈分高、德高望重的长者家中先宰杀年猪。

严格的秩序之分还体现在猪肉的分配过程之中。一般,人们会将最好的猪后腿或整个猪头,用于给老人拜年,以表敬意。剩下的肉,则砍成小块,放到火盆里烤熟后,放入碗中,撒上盐,供奉祖先。然后,全家人方能痛快享受美味。
吃饭时的规矩也不少。长辈不动筷,小辈不能先吃;敬酒要双手捧杯,自己的杯口得低于对方,嘴里还要说着吉祥话;席上要随时看着长辈的碗和杯子,空了就得赶紧添上。火塘边,肉香酒热,邻里乡亲互相串门拜年。走进哪家,主人都热情得很,一块坨坨肉、一碗自家酿的酒,就是最实在的心意。

独特的餐桌文化,离不开传承者的坚守。吉尔阿布是彝历新年第21代国家级传承人。61年前,他在凉山州美姑县一个彝族文化氛围十分浓厚的村落出生。自童年起他便在祖父的教导下,熟知年猪选育、猪肉分配、宴席礼仪中的每一个细节。长大后,他带领村民们坚守传统,从年猪的选择标准到祭祖的流程规范,从美食的烹制技艺到餐桌的礼仪讲究,都一丝不苟地传承下来。在他的带动下,这些蕴含着团结、敬老、感恩理念的习俗,在一代代凉山彝族同胞中延续。

在凉山,彝历新年的餐桌不仅是满足味蕾的盛宴,更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从年猪的选育到宴席的礼仪,每一个环节都藏着彝族的生活智慧与精神追求。火塘边的欢声笑语、美食中的文化密码、礼仪里的人文温情,共同构成了彝历新年的独特魅力,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岁月流转中生生不息。(记者 邓朝 李顺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