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原拓展畜牧业产业链,牦牛鲜奶冰淇淋热销上海
四川在线记者 王攀 川观新闻阿坝观察 杨玉红
近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红原县供销社选送的牦牛奶粉等11种农特产品,被参展商和观众争相购买。“今年夏天,我们公司推出的新品牦牛鲜奶冰淇淋在上海、杭州等城市也很受欢迎。”四川红原菊乐牦牛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罗强说。
2022年国家启动第一批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红原县成为四川省纳入试点名单的两个县之一。
试点几年来,红原打破售卖牦牛活畜、牦牛肉产品传统模式,不断向牦牛产业链两端拓展,一边深耕牦牛乳制品细分领域,一边探索牧草种植、交易,走上了一条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全新路径。
牦牛奶变洗头皂
在川西北高原上,以畜牧业为支柱产业的县不在少数,风干牦牛肉、手撕牦牛肉等产品“你有我有大家有”,难以凸显特色。
立足“牦牛奶年产量3.6万吨”这一优势,红原县将突围的着力点放在了牦牛乳制品开发上。四川菊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也正有开发这一细分领域产品的打算,双方一拍即合。
为让项目尽快落地,红原建立了“一个项目、一个分管、一抓到底”机制。“我们通过定期走访,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红原县委常委、副县长许克达介绍。此外,红原县打造覆盖全域的收奶站,帮助企业稳定原料供应,红原菊乐牦牛乳业得以迅速投产。
在公司的产品展示区,记者看到了酸奶、冰淇淋、护肤品、洗头皂等各类产品。“这些产品都有牦牛奶成分,酸奶和冰淇淋最受市场欢迎。”罗强说,今年,企业又在当地政府推动下完成了生产线技改,“过去1天只能加工5吨原料奶,现在每小时就能加工10吨。”据了解,红原菊乐牦牛乳业今年的产值已突破3000万元。

牦牛鲜奶冰淇淋。 受访者供图
在红原不止牦牛乳制品,牦牛相关新产品的开发还在延展。“除了用牦牛皮毛制作地毯、手提包等用品,我们还在开发用牦牛皮熬制的阿胶。”红原县供销社主任杨莉告诉记者。
牦牛换上新“口粮”
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建立、完善牦牛全产业链。红原的转型升级,不只在消费端体现。
此前由于牧场过载,牧草高度较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在川西北高原已很少见。近年来,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在红原县瓦切牧草产业园区选育适合川西北高原的草种。“我们回收种子用于进一步科研,牧民收割的牧草可自用,也可作为商品草对外销售,双方各取所需。”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科学家、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刚介绍。
科技赋能,让红原的牧草产量逐年提升,不仅实现自给,甚至还能在冬季饲草短缺时卖给周边地区。这让在牧草产业园区务工的瓦切镇村民扎西彭措看到了商机。“我在园区学到了种草技术,就去流转牧民的牧场种草。”扎西彭措告诉记者,他种植的草最高能长到2.2米,年产干草140多吨,可实现销售收入约30万元。

省草科院在红原选育草种。 王攀 摄
为了让牧草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红原在瓦切镇建设了川甘青牧草交易中心。“兼具生产、加工、分级、收储、物流、科研、科普等功能,下设种子交易、饲草交易两大核心板块。”交易中心运营方工作人员苏胜寒介绍,未来牧草交易也可以在电商平台上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