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市筑巢引凤 产教融合育才兴城
人才是强市之基,转型之要,活力之源。在加快打造川东北创新人才集聚地的征程中,南充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依托人才链提升创新链,构建起“以教促产、以产兴城”的发展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市技能人才总量已达53.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3.9万人,为现代化南充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搭建平台破局产教“两张皮”
“还没毕业,工作已经找好了!”南充职业技术学院2025届毕业生刘南笑容灿烂。作为学校“订单班”学生,他提前被本地重点企业预定,实现了从课堂到岗位的“无缝衔接”。
面对长期以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两张皮”难题,南充大胆破局。
2025年10月19日,四川省数智视听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智能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南充电影工业职业学院正式成立。这两个由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牵头,网龙网络控股有限公司、慧达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参与,南充电影工业职业学院协同的产教融合平台,汇聚了全国26个省(区、市)的96家院校机构。
“我们将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与共同体成员共享实验实训资源,共同开展技术攻关。”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副校长李平在成立大会上表示。
这一“本科院校+龙头企业+高职院校”的创新模式,从根本上打破了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壁垒,让人才培养真正对接市场一线需求。
截至目前,全市已新增新能源汽车技术等专业70余个,开发校企合作课程230余门,开设各类订单班60余个,定向培育中高端产业人才3000余人。
“订单班学生就业满意度达95.8%,真正实现了‘招生即招工、就学即就业’的良性循环。”南充市教育和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创新机制构建人才“生态圈”
中景航天研发副总杨佳佳深切感受到产教融合带来的变化。“精密制造行业人才紧缺,一名合格的3D打印工程师年薪超过20万元还常常招不到人。”她坦言,“多亏产教联合体的联合培养项目,现在公司绝大部分员工来自南充,80%从事研发工作,未来计划扩大到900人。”
在南充市顺庆区蜀妙农业的黄精种植基地,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郭丽带着学生查看黄精长势。这支团队与企业合作三年多,既指导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也联合开展种苗繁育研究。
“产教联合体为我们和高校架起了桥梁。”蜀妙农业总经理李和桂感慨,“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未来还将共同开发新型黄精产品,推动产业升级。”
联合体推动产教融合走向纵深。校企共建研发平台,院校专家驻企担任“科技副总”“首席科学家”,形成“产线出题、院校解题、车间验题”的协同机制。目前,南充已选派10名“首席科学家”入驻企业,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30多项,累计创造产值800余万元。
在高坪区,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完善。“我们要不断探索‘订单定向’模式,畅通人才供给渠道。”高坪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主任唐艺源表示。
该区积极举办企业“订单班”,针对三环电子等企业用工需求,职业院校与园区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南职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从大二起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学习前沿技术,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
截至目前,高坪区开设专业“定向课”,探索“校中企”“企中校”模式,设立12个企业培训基地,培育制造业中高端职业人才2000余名。
深化改革激活发展“新引擎”
“是不是人才,企业最有发言权。”这一理念已成为南充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的核心。
在四川首创农业科技公司,一场“首创杯”技能擂台赛别开生面。企业把核心业务转化为竞赛内容,构建“技术比武、项目路演、专家评审”三维评价体系,(紧转2版)(紧接1版)让人才评价从“看证书”转向“看能力”。
“我们通过‘技术比武+项目路演+专家评审’三维考核机制,使人才评价从静态资质认定转向动态能力验证。”公司总经理沈刚介绍,目前已有8名技术人才获中级及以上工程师认定。
南充溢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高坪区企业自主评价人才首批试点企业,建立企业技能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同等对待、共同参评的制度,创新“双轨并行、双向互评”实用人才评价机制。目前已评定实用人才II类1名、III类5名,发放岗位激励津贴8.4万元,有效激发了实用人才创新创造的内生动力。
为厚植技能人才成长土壤,南充连续出台“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技能人才10条”“制造业人才12条”等政策,推出一系列“微改革”:企业自主评价人才、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激励……
在南部县,创新的“共享培训”模式正有效解决企业人才紧缺难题。县委人才办联合本地技能培训学校共同举办的“网络直播带货”培训班刚顺利结业,50余名学员掌握了主流电商平台运营逻辑与直播实战技巧。
“此次培训只是南部解决企业人才紧缺问题的一个缩影。”南部县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该县整合资源配备教学设备200余套、共建培训场地10个,举办各类共享培训课堂47期、惠及1700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