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西充中学贯通式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与区域示范
在教育改革纵深推进的当下,如何实现人才的高效培养、精准育成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面对这一时代命题,四川省西充中学创新破题,自2019年起推行“2.5+3.5”贯通式培养模式。这一打破初高中学段壁垒的深层变革,不仅重塑了育人体系,更点燃了学生成长的“新引擎”,为县域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生动的“西充样本”。
一、学段贯通,六年一体育人体系的系统构建
西充中学的“2.5+3.5”模式,绝非简单的学制叠加,其核心在于“贯通”二字。这一模式摒弃了传统的“3+3”分段模式,打破初中与高中的学段隔离,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将中学六年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系统性设计。
(一)前2.5年:夯实基础,激发潜能
一是课程整合。将初中课程与高中基础课程进行有机整合,确保学生在前2.5年内完成国家规定的初中全部课程学习,同时融入高中基础内容,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数学学科中,将初中几何与高中立体几何整合为“空间思维”单元,通过3D建模软件辅助教学,使抽象概念可视化。二是兴趣发掘。通过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如科技创新、人文社科、艺术体育等,帮助学生发掘兴趣特长,培养核心素养。三是习惯养成。注重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的培养,采用“小步子、多循环”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学习节奏,为后续“软着陆”做好准备。
(二)后3.5年:精准衔接,多元发展
一是课程升级。提前半年进入高中部学习,通过课程内容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无缝衔接。例如,在数学、物理等学科中引入高中竞赛内容,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二是师资协同。初高中同学科教师结成“教研共同体”,共同研讨课程标准、教材脉络和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回头看,备课向前看”的机制,促使教师站在六年一体的高度审视教学,提升专业能力。三是管理转型。实施“导师制”,配备学术导师、生涯导师和心理导师,跟踪其六年成长轨迹,形成包含学业表现、特长发展、品格评价等10个维度的数字画像,提供个性化辅导和特长培养。同时,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其品格发展、兴趣特长和成长足迹,实现从“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发展性评价”的转变。
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初中与高中衔接中的“陡坡效应”,使学生能够平稳、自信地迎接更具挑战性的高中学习。
二、实践彰显,贯通式培养模式的多元成果
经过多年持续探索,这一模式已从理论探索转化为可量化的教育效能,展现出显著的辐射带动效应,为县域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一)学生成长从“单一赛道”到“多元绽放”。一是知识体系更系统。通过提前规划和连贯培养,构建起初高中衔接的知识图谱,学生知识体系更系统、成长路径更清晰。近年来,学生在省级无人机、科创大赛中屡获一等奖,在全国性科学竞赛中表现亮眼,充分体现了贯通式培养在知识整合与能力提升方面的优势。二是综合素养更显著。大批学子迈入同济大学、南开大学、空军预警学院等知名高校。更可贵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显著提升。贯通式培养为学生长期发展和自主发展提供了助力,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深入参与科技创新、人文社科、艺术体育等领域的活动,其领导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学校学生在市运会等多个舞台上摘金夺银,展现了全面发展的育人成效。三是生涯规划更清晰。学校从初中阶段即引入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初中启蒙-高中深化”的生涯教育体系,通过科技课程、专家讲座、实践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学校与同济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创办科技课程,聘请冯身洪、侯太平、仲元昌等教授为学校科技导师,让学生能更早地认知自我、探索科技、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减少了高中选科的迷茫与焦虑,实现了“扬长教育”与“精准培养”的有机结合。
(二)教师发展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共进”。学校的贯通式培养模式,推动初高中同学科教师结成“教研共同体”,共同研讨课程标准、教材脉络和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回头看,备课向前看”的协同机制,实现从个体教学到团队协作的转型。教师以六年一体化的视角审视教学,专业视野和能力得到显著拓展,对个体学情的把握更加精准,个性化辅导和特长培养更具针对性,师生关系也因长期跟踪而更加紧密。
(三)评价变革从“分段管理”到“系统重构”。该校与同盟学校协同构建覆盖六年全学段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突破传统分段管理的局限,实现评价范式的系统性重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评价内容多维化。建立涵盖学业成绩、品格发展、兴趣特长及成长足迹的复合型评价档案,推动评价从“结果导向”向“过程与发展并重”转型。二是课程体系贯通化。自主开发初高中衔接课程,通过学科高段拓展、自主命题、自主评价及纵深拓展,形成“贯通课程体系”,确保教育连贯性与进阶性。三是管理机制协同化。与同盟学校共建评价标准与实施流程,实现评价数据共享与资源互通,为区域教育评价改革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三、区域引领,贯通式培养模式的教育生态重构
通过贯通式培养模式,学校与生源学校深化协同合作,不仅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更显著提升了社会对县域教育的认同度,有效稳定了优质生源,形成了育人质量提升与区域教育吸引力增强的良性循环,为县域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回顾历程,学校的核心经验在于:一是坚持系统思维,敢于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将六年教育视为整体;二是坚持以生为本,将学生连续成长放在首位,提供个性化发展路径;三是坚持师资共建,激发教师团队的内生动力,形成教研共同体。
展望未来,该校的“2.5+3.5”贯通式培养模式仍有深化空间:一是进一步强化技术赋能,探索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培养框架,为学生定制更具个性化的“成长导航图”;二是进一步强化资源拓展,积极链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社会资源,搭建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和成才立交桥。
“2.5+3.5”贯通式培养是西充中学在育人方式改革上的一次成功突围。它不仅是时间的节约,更是教育效率与质量的全面提升。站在新的起点,西充中学将继续秉持教育初心,锐意创新,不断完善这一模式,助力更多学子在这片贯通融合的沃土上,蓄力腾飞,成就卓越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