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大信通学院推进AI+本科教育全链条改革 —— “顶流”课程“焕新”教学硬实力
“既然深度学习这么强大,为什么不优先考虑用它解决所有问题呢?”“用大语言模型来处理转译文本,是不是未来的方向?”……近日,在电子科技大学一堂“人工智能”通识课上,学生们正积极踊跃提问。这门AI课凭借前沿内容与课堂生动讲解,一跃成为校内课程的“顶流”。
“课程面向所有学生开放。”授课教师、电子科大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朱树元介绍。课程背后,是跨学院、跨学科组建而成的校级“大课程组”,涵盖了电子工程、图像处理、自动控制、软件工程、英语、艺术等多学科领域的师资力量。
“人工智能”课程是该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目前推进AI赋能本科教育的缩影。“学院从通识课到专业核心课,从教学模式到评价体系,将人工智能融入了教学全链条,掀起高校教育智能化变革。”电子科大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黄钰林说。
让传统课程做AI加法,关键突破口在哪?电子科大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给出的答案,是以一批国家级杰出人才领衔课程改革。
在该学院,教授李宏亮开设“人工智能基础”核心课每年覆盖5个专业的500余名学生,课程先后获省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师袁晓军、武俊杰等在“智能通讯基础”等专业课中聚焦人工智能与无线通信、雷达感知深度融合的前沿技术,精选真实科研项目转化为应用案例、课程设计,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人工智能+X”的复合能力……
“加入AI目标检测和识别,激活了学生多学科交叉思维方式,尝试用跨专业他山之石,攻雷达之玉。”雷达原理与系统专业核心课教授周云说。
“通过学习‘人工智能基础’课,我初次接触到深度学习人脸识别技术。一位主修古汉语的同学向我提及,古籍中生僻字繁多且用字典查找效率极低。他的困扰激发了我的灵感,既然计算机能‘认识’人脸,是否也能用类似的方法‘认识’结构复杂的汉字?”学院2021级本科生邓皓宇因为一个灵感,将人脸识别的思路迁移至汉字识别上,开发了一个原型系统,极大地提升了古籍研读效率。
如今,学院实现专业核心课程群“AI+”升级,“场+路+软件+硬件+信号+信息+系统”7大核心课程全面融合,每门核心课程融入2—6个学时“AI+”知识及应用,构建起‘通识素养—核心知识—应用能力’三层次人工智能课程体系。
学院还利用AI开发教学评价平台——“银杏智教平台”,入选了教育部“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平台探索始于2019年,在2022年正式投入使用,能够实时分析教学数据、AI助教、课堂质量评价,为教学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和反馈意见。
“银杏智教平台是一个面向课堂教学的‘教—学—评—管’四位一体化平台,融合了多个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包括目标检测、多模态感知、迁移分析、视觉语言大模型等。”项目负责人许林峰副教授介绍,该系统实时分析师生行为,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客观评价,有效提升了教学管理水平。目前平台已在学院进行试点,对300余门次本科课程开展AI评教和反馈,助力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手段,取得多项积极成效。
“人工智能及其相关技术推动重塑教育生态的速度非常快,学院在‘AI+新工科教育’上的探索,就是要发挥好AI+学科优势,炼好数智赋能、信息与智能融通这套智胜拳,为党和国家培育面向未来的人才。”黄钰林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