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这五年,“极核之城”的答卷如何书写?
开栏语:
刚刚结束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高度评价我国“十四五”重大成就,也为我国“十五五”发展谋篇布局,指明方向。“十四五”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成都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
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成都传媒集团推出《收官“十四五” 谋篇“十五五”》系列报道,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解码成都五年实践的经验启示,全方位展现成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前瞻谋划未来发展的路径方向,为“十五五”新征程贡献智慧力量。

成都城市风景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链接欧亚,共筑未来——10月中旬,一个由40 余家成都优质制造业企业代表组成的团队,在德国和法国各大城市,持续掀起“成都造全球销”的旋风。
仅在德国慕尼黑,成都主办的一场投资促进活动就促成21个关键合作项目签约,总金额达87.6亿元。
这,只是成都和欧洲各国经贸合作日益密切的一个缩影。成都,已日益成为欧洲企业了解中国、进入中国市场的窗口和“滩头”。
不只是经贸,过去5年,成都在各领域与世界频频“牵手”。
两个月前,2025年8月7日,非奥项目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第12届世界运动会在成都开幕;
2024年4月,世界园林园艺行业最高级别的专业性国际博览会——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成都开幕;
2023年7月28日至8月8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举办,这是中国西部首次举办世界性综合运动会⋯⋯
从经贸到体育,再到园艺,5年来,世界一次又一次瞩目成都,听见天府心跳,看见中国活力。
这背后,是成都扛起国家赋予的“极核”城市使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动力源,将国家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书写了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五年答卷”。
This is a modal window.
国家战略“落位”城市坐标
天天直飞科伦坡!
10月26日起,我国民航运输开始执行冬春航季航班计划。成都将新开、恢复和加密一批国际国内航线。
其中,成都飞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的航班将由此前的每周四班加密至每周五班,从11月25日起,加密至每天一班。
拿出一张成都航空枢纽的线路图,我们就能对“极核”一词有更具体的感受。
截至今年8月,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已开通国内客运航线274条,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线58条、货运航线37条。这些密密麻麻的航线,既像是成都链接世界的脉络,更像是成都这个极核城市散发的光芒,照亮和带动着周边城市的发展。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极核城市,不仅仅是现实观感,更是使命所在、责任所在。
时间回到5年前,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21年是“十四五”第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这年10月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成都“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
2024年9月,国务院批复《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城市“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三中心一基地”定位。
今年6月,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成都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做强核心竞争力、做优功能品质,打造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新标杆。
5年来,成都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续增强极核功能、强化辐射带动,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担重任、挑大梁,以高质量发展新成效更好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实现“极核定位”到“引擎效应”的有效转化。
宏大势能“转化”澎湃动能
“每天有局长坐班、每周有链长接待。”
就在2025中国(成都)-德国(慕尼黑)产业合作与供需对接会举行的同时,遥望成都,一场“进解优促”面对面——低空经济产业链专场座谈会在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举行。
座谈会上,市发展改革委等40余家市级部门和70余家低空经济产业链代表性企业齐聚一堂,围绕低空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空域申请、场景培育、要素保障等共性问题展开探讨,现场协调解决堵点问题。
两个场景,看似毫无关联,但暗含内在逻辑。在极核城市建设中,成都始终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系统施策、整体推进,打出一套经济发展组合拳。
——统筹“内”与“外”。在大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成都将企业源源不断引进来。其中,今年6月举办的2025“投资成都”全球招商大会活动现场签约16个重大产业化项目,总金额超825.3亿元。同时,成都深入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擦亮“有需必应、无事不扰”服务品牌,为“引进来”打造良好发展土壤。
截至8月底,全市共走访服务企业近15万户(含工业),线上线下联动收集急难愁盼问题和诉求建议4万余个,办结3.9万多个,办结率近99%。
——统筹“产”与“城”。成都持续推进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同时扎实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全力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做强产业支撑。
一年来,全市优化构建“3个国家级+22个省级+N个市级”的产业园区体系。同时,聚焦细分赛道和前沿领域,规划建设45个专业化、特色化“园中园”。
其中,位于双流经开区的航空智能制造区依托中国商飞公司,已集聚航空领域19家知名企业,11个项目正紧锣密鼓推进中。
——统筹“稳”与“活”。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在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的同时,通过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
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成都聚焦“三中心一基地”建设,谋划推进一批具有标志性、突破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形成更多具体化、可评价、有影响的改革创新成果。
在新都区,四川泛华航空仪表电器有限公司近日就惊喜地收到了一笔30万元的款项,整个过程中,他们无需提交材料,不用跑腿申请,资金直接到账。而他们正是成都惠企惠民“免申即享”改革的受益者。
在科技创新领域,近年来,成都聚焦打造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和技术应用功能,把该担的“担子”担起来。截至目前,成都已构建完善“1个国家实验室+4个国家创新中心+10个大科学装置+4个天府实验室”的高能级创新体系。
位于成都的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在国内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电子温度的“双亿度”(摄氏度)重大突破;天府绛溪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天绛·诸葛”大模型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初审,即将正式向公众开放服务⋯⋯
同时,为了加快推动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近年来,成都通过建立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建成“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完整服务体系,让一大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就在前不久,“成都造”全球首个常温量子传感工程化应用迈上产业化之路。这个传感芯片只有一颗芝麻大小,但是它却解决了工业监测的核心需求——无需供电,就能实时传输工业设备数据。

成都高新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宏观数据“共情”微观个体
5.8%,这是成都2025年前三个季度的GDP(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这一数据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5、0.2个百分点。“成绩单”背后,是成都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结果,体现成都上下同心协力的韧性和干劲儿。
不只是今年。5年来,受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内经济承压前行,作为四川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压舱石”,成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2020年地区经济总量达1.78万亿元的基础上,成都持续增长,经济总量在2024年突破2.35万亿元,5年跨越一个万亿台阶,在全国排名第七,表现出强劲活力。
活力,不仅体现在宏观数据上,更展现在一个个微观个体上。
就在前不久,由成都高新区企业成都西山居世游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科幻机甲题材游戏《解限机》正式全球公测,上线首日玩家同时在线峰值达13.2万,创下国产科幻游戏出海新纪录。
在这之前,“脱胎”自成都高新区企业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的年度现象级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正式下映,其在全球狂揽超159亿元票房,高居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五位。
2024年,全市规模(限额)以上企业净增3488家,达2.1万家。经营主体从2020年的292万户增至395.7万户,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
活力,体现于消费的能力。作为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长板”,消费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长期超过65%,成都也是全国7个万亿级消费城市之一。
2025年以来,成都通过深耕首店经济、持续发放消费券、打造文旅融合新场景等创新举措,强力拉升消费曲线,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6.1%,在7个万亿级消费城市中独占鳌头。
活力,体现于开放的张力。2021年6月,天府国际机场正式投运,成都成为全国第三个“双国际机场”城市。2024年,成都航空货邮吞吐量历史性突破100万吨,旅客吞吐量超8700万人次,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3位,跻身全球航空大都市二十强。截至目前,中欧班列(成都)已累计开行超1.9万列,联通境外城市126个,保持全国前列。
最新外贸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成都货物贸易进出口6461.8亿元,同比增长6%,规模也创历史同期新高。

成都的傍晚时分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发展成果“具化”幸福感受
经济的活力,源自社会的活力,并惠及民生。2025年6月30日,成都观山爱好者、摄影师张巍连续第九年发布“在成都遥望雪山半年数据报告”。2025上半年,成都人45次“推窗见雪山”。他也一次次用镜头,记录下在成都遥望雪山的壮丽美景。
而截至10月22日,成都2025年可观雪山天数已达71天,超过2024年全年62天,刷新同期历史最高纪录。
当雪山成为市民阳台上的风景,一座城市就拥有了衡量幸福的天然标尺。这是生态成都的底气,也是幸福成都的底色。公园城市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充满烟火气的生活。

成都春熙路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5年来,成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成都以改革力度提升民生温度,用“绣花功夫”做好精细治理,以嵌入公园城市每条街道的幸福生活场景,增强人民群众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把城市建设发展的成果不断具化为人人可感可及的美好体验。
这种幸福感源自更优生态环境。目前,成都各类公园数量超1500个,市民实现公园“20分钟可达”;天府绿道建设总里程已突破9000公里,串联起绿地、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多级生态体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5天,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提升40位,来到第52位。
环境,不仅仅指向城市生态的大环境,也包括身边的小环境。5年来,成都持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让一大批老旧院落和城中村旧貌换新颜。
这种幸福感源自更多好学校好医院。从2023年秋天起,成都东部新区的很多孩子“喜从天降”:他们可以在家门口上成都七中了。就在这一年,成都七中东部学校开学。5年来,成都加大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投入力度,建设了一大批家门口的好学校、好医院,其中,仅仅2024年就新投用学校96所、增加学位11万个。
同样是这一年,全市新增三甲医疗机构3家、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3个,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医疗数据采集标准,“一次挂号管三天”惠及群众154万人次。
这种幸福感还源自更多好日子。5年来,成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仅仅202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7%和6.5%;城镇新增就业29.8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1%;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提高至69.7%,连续16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
对于很多人来说,好日子就是“腰包鼓了”,但有些时候,好日子也体现为“心情顺畅了”。
交通拥堵一直是特大城市难以攻克的难题,也是让市民最为“闹心”的事情。去年来,成都启动交通治堵工作,一年后,无数成都人见证了家门口的变化:路边围挡“退围”,连之前的“老大难”区域——华西医院门口也变得通畅了不少。
5年来,成都把“公园城市”首提地的愿景,写进市民感同身受的生活。以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成都在生态价值转化、民生福祉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持续探索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极核使命,五年答卷。立足“十四五”,成都经济总量跨越增长,国际能级持续跃升,以开放创新书写精彩篇章。迈向“十五五”,这座西部引擎正蓄势聚力,期待以高质量发展新成效,为更好地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贡献更大的成都力量。
成都传媒集团特别报道组记者 梁现瑞





